学校主页
人物风采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校友邹明磊:“考古甜品师”神手艺还原千年国宝

作者/摄影:李伊珏、钱萍/喻志勇 审稿:党委宣传部 出处:大武汉客户端 点击量: 日期: 2025-05-14

当博物馆里的青铜器变成可以吃的艺术品,当厚重的历史遇上甜蜜的创意——36岁的武汉甜品师邹明磊用翻糖复刻文物,让传统文化以最“美味”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她的作品不仅形神兼备,有的还被央媒新媒体平台转载,在网络上掀起一股“舌尖上的文物热”。而这些精心制作的“文物”也不会浪费——拍摄完成后,它们常会变成丈夫、同事和邻居们的下午茶,让艺术真正“甜”进生活里。

邹明磊用巧克力制作的越王勾践剑。

可以吃的“妇好鴞尊”惊艳网络

通体泛着古朴的铜锈绿,纹饰繁复精美,猫头鹰造型庄重又不失灵动——这件栩栩如生的商代“妇好鴞尊”青铜器复制品,竟是由翻糖制成的美味蛋糕。

武汉甜品师邹明磊凭借精湛技艺,让文物“活”在了甜品世界里。她的创作视频在抖音平台单条播放量突破150万,收获近10万点赞,更获得央视新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转发推荐,引发全网热议。

谈及创作初衷,邹明磊特别提到“反差”带来的灵感:“妇好鴞尊既庄严又带着几分萌态,正如妇好本人——她既是商代母仪天下的王后,又是征战沙场的女将军。这种反差魅力深深吸引了我。”

作品背后蕴含的时代精神更引发网友共鸣,邹明磊在视频里深情讲述,“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妇好’,她们可能是边带娃边创业的宝妈,是急诊室里握着手术刀的女医生,是在讲台上播种未来的驻村姑娘……”视频下数千条留言中,很多人都在赞扬妇好作为女性英雄的伟大成就。

妇好鴞尊。(受访者本人供图)

从创作动画到做蛋糕的跨界之路

2013年从湖北工业大学动画专业毕业后,邹明磊在司门口偶遇面塑艺人,这一邂逅点燃了她对造型艺术的热情。

她先后在湖北学习蛋糕制作、赴日本专攻法式甜品、到苏州师从“糖王”周毅研习造型艺术,又远赴英国深造糖霜技艺。2015年,她创立了自己的甜品工作室。

转折发生在2018年,邹明磊携作品《曾侯乙编钟》参加世界蛋糕大赛并斩获银奖,让中国文物在国际舞台大放异彩。

赛后参观大英博物馆的经历更让她深受触动:“一些外国文物有详尽解说,而很多中国文物却只有简单标签。”这种对比让她萌生了用甜品讲述中国文物故事的念头。

翻糖制作的《印象武汉》。

用甜蜜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让文物回家”的话题在各大网络平台上爆火,邹明磊对用甜品讲述中国文物故事的念头愈发强烈。

与从事影视工作的丈夫一拍即合,她负责完成每期视频的内容、文案,而丈夫则负责拍摄、后期、对接等事宜。

2024年11月,蛇年将至,他们发布了“用甜品做一百件文物”系列的首条视频——复原圆明园十二兽首“巳蛇”。

此后,她陆续完成包括越王勾践剑、妇好鴞尊在内的12件作品,其中复原南京博物院“小粉炉”的视频作品,历经6次失败,材料成本逾2000元。“每次失败都是技术的突破。”邹明磊回忆道,“连丈夫都劝我放弃,但坚持换来了更完美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邹明磊的作品在完成拍摄后不会被浪费。“这么精致的蛋糕,当然要和大家分享,让艺术回归生活。”她笑着说。丈夫是第一个“试吃员”,工作室的同事们总能第一时间尝到最新作品,连银湖水榭小区的邻居们也经常收到“文物蛋糕”的惊喜。

如今,邹明磊全身心投入“用甜品做一百件文物”的计划,不售卖蛋糕,也不开课教学,更不参与直播活动。尽管目前自媒体带来的收入仅能覆盖材料费用,她却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乐此不疲,“创作时,我既是老师也是学生,这个过程极具疗愈感”。她的母亲也感慨:“这些作品重塑了她的性格,让我们看到她的无限可能。”

从商业蛋糕师到文化传播者,邹明磊用糖霜续写文物故事,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她手中,翻糖不仅是食材,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载体,让沉睡的文物以甜蜜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

古装神话剧《长相思》里的相柳造型。

(文/李伊珏 通讯员钱萍 图/喻志勇)

原文链接:http://m.app.dawuhanapp.com/p/46815025.html?t=1747193649

责任编辑:秦钰雯
扫一扫分享本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