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武汉11月20日电(张潘、李晓笛、尹嘉仪)2025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20日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论坛开幕前夕,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就“工科高校创新发展”“中非科技合作”等话题接受新华网专访。
彭育园说,中非科技创新合作,中国地方工科高校大有作为。湖北工业大学作为一所湖北省属工科大学,在对非工业创新及技术转移合作方面走出了一条特色化道路。学校连续四年牵头举办中非工业创新与技术转移合作论坛,促进“务实合作、成果落地”。
论坛上,湖北工业大学将与埃及、莫桑比克的两所顶尖大学共同为新能源、生物医药领域的联合实验室揭牌,与7家非洲单位签订技术转移、人才联合培养协议,扩大非洲“朋友圈”。
成果发布方面,学校将发布非洲工业化蓝皮书《2024非洲工业化问题研究报告——聚焦新能源产业》,第四次发布《对非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合辑》。成果方面还有三个“首次”:首次和非洲大学协会建立合作,首次邀非洲民间友好协会参与,首次联合非洲商会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
彭育园介绍说,湖北工业大学以绿色工业技术为核心优势。一是绿色能源与生态农业技术,比如学校获批的中非联合实验室——中国-苏丹新型光伏生态农业联合实验室着力研究解决苏丹缺电缺水难题下的农作物栽种问题;曾炜教授团队已在埃塞建成小型光伏储能电站,并捐赠给当地环保局使用;徐保明教授团队利用天然气生产草甘膦农药的技术,在尼日利亚转移落地后新增营收14亿多元,填补了非洲空白。二是智能建造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今年学校新获批了国家级联合实验室——中-埃土木工程绿色建造及智能运维“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正在与亚的斯亚贝巴科技大学共建“中非绿色建造技术创新港”,已联合企业推动技术在非洲基础建设中应用,助力非洲绿色发展。
“人才是纽带,学科是支撑。”彭育园说,目前对非合作已基本形成“学科支撑、人才赋能、实践落地”体系。学科上,重点强化生物医药、新能源、绿色建造等优势学科,研究方向精准对接非洲需求,服务健康非洲、绿色非洲、数字非洲建设。人才联合培养“多层次、立体化”:和南非、肯尼亚高校开展本硕博人才联合培养、学分互认;建设绿色科技孔子学院,以“中文+绿色科技”模式培养3000多名非洲学员,共建南非“未来领袖学院”,培养行业领军人才;2024、2025年连续两年举办赴非就业专场招聘会,促进毕业生赴非就业创业;另外,通过国际技术培训班、“非洲校园”计划等形式,累计培训2000多名非洲技术骨干。
彭育园表示,学校将继续秉持“真实亲诚、互利共赢”的对非合作理念,往三个方向发力:科技合作求“深”,做强现有联合实验室,拓展智慧农业、数字基建等新合作平台,推动创新从“单点突破”到“体系化合作”;人才培养求“广”,扩大“中文+绿色科技”“订单式培养”规模,深化和非洲高校、企业及商会合作,推动人才双向流动;平台建设求“实”,完善“中非工业创新合作中心”等平台,形成“研发-适配-转移-孵化”全链条,助力非洲中小企业成长。最终希望用湖工大的技术、人才、平台,给非洲工业化注入力量,为新时代全天候中非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地方工业大学担当。
附链接: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a1bba6f96602445f3217f803041c2fd3×tamp=95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