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第四届中非工业创新与技术转移合作论坛”在武汉东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论坛以“中非工业创新合作”为主题,聚焦科技、产业、教育三大领域,共同探讨新时代中非教育及科技领域创新发展合作模式与路径。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宋小春教授主持大会开幕式。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王东梅、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非洲大学协会秘书长奥耶沃莱、坦桑尼亚中国友好协会秘书长卡哈马、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秘书长苑大勇、湖北省非洲民间商会会长徐晖等出席并致辞。
现场发布了非洲工业化蓝皮书《2024非洲工业化问题研究报告——聚焦新能源产业》中英文版、《2025对非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合辑》中英文版、《湖北省光电子信息产业上市公司发展报告(2025)》英文版。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胡晓艳主持发布仪式。

其中,《对非先进适用技术项目合辑》共推出中非产业合作及技术转移合作意向项目108项,涵盖了智能制造、生物制造、新材料、智能电网、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大部分技术已完成小试、中试,部分可直接量产,能快速对接非洲产业需求。据悉,学校已连续四年发布对非合作及技术转移意向620多项。

湖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贺行洋主持签约及揭牌仪式。学校与非洲大学协会、莫桑比克爱德华多·孟德兰大学、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埃塞俄比亚阿达玛科技大学、埃塞俄比亚阿迪格拉特大学、喀麦隆德昌大学现场签署了8项相关领域战略合作备忘录、共建联合实验室等科技、人才合作协议。
此外,在当天上午举办的2025中非创新合作与发展论坛上,湖北工业大学还签下两项科创合作协议。


现场,“新型光伏农业联合实验室”和“中国-埃及天然活性多肽资源发掘与利用联合实验室”揭牌。新型光伏农业联合实验室由湖北工业大学和莫桑比克爱德华多·孟德兰大学共建,着力研究解决当地缺电缺水难题下的农作物栽种问题;中国-埃及天然活性多肽资源发掘与利用联合实验室由湖北工业大学和埃及爱资哈尔大学共建,致力于研究从天然资源中发掘具有抗旱、促生功能的活性多肽,以科技创新助力提升非洲地区的农作物产量与粮食安全。
论坛上,来自非洲5所高校的校长从不同角度对新时代中非工业创新合作发展进行展望,既分析了中非合作的光明前景,也提出了促进绿色发展和投资合作的务实建议。来自中非高校的7位科研工作者带来了精彩的项目路演,为今后中非合作研究和实践树立了可借鉴的样板。
贺行洋致闭幕词。他表示,湖北工业大学将以务实担当对接国家、湖北省及中非绿色工业发展的战略需求,奋力建设绿色工业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工业大学,主动服务国家 “一带一路” 建设,为中非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本次论坛由湖北工业大学、中国-埃塞俄比亚土木工程绿色建造与智能运维“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筹)、中非创新合作中心、中非大学联盟交流机制中方秘书处主办,湖北省非洲民间商会、非洲大学协会协办。
责任编辑: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