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的思考
文章出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努力形成科学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这些论述向以培养人才为主要任务的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本文试图从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模式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涵:其一,存在的基础在于特点,与众不同的特点是这一模式区别于其他模式的标志;其二,特点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规范化,同时,规范化的特点逐渐产生一种惰性,它总是竭力要保留其与众不同的方面,这就使得特点本身容易形成一种长期不变的个性,并在这些方面不断强化。这种不断强化的过程一方面使得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在某些方面走向偏执、极端、僵化的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为其发展变化提供了条件和基础,从而不仅使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具有多样性,而且使模式的选择和优化成为必然和可能。
大学生素质发展遵循其内在规律,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生素质发展没有个性差异。由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大学生素质发展所具备的主客观条件不尽相同,所以,大学生素质发展既具有共性,也必然存在着个性差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特点。
(一)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不具有唯一性
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认识。
从素质元素发展的相互关系的角度,可以将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分为个性发展式、均衡发展式和综合发展式。个性发展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差异,充分发挥个人特长,素质发展具有个性。均衡发展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均衡,素质发展有统一标准,各方面素质要求齐步发展。综合发展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协调,共性与个性相统一,发展个人特长时注意其他素质协调发展,各方面素质发展时注意形成个人特色。
从对大学生素质要求的角度,可以将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模式分为精英式和大众式。精英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培养领袖人物,素质发展追求高目标,向“完人”逼近。大众式的主要特征是强调培养劳动者,素质发展的目标适度。
从素质要素在素质结构中所处地位的角度,可以将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分为基础式、应用式、创新式、政治式、业务式、修养式、管理式等等。
任何一种素质发展的模式都不是十全十美、毫无缺陷的,都需要不断完善,每一种素质发展模式都在发展变化中寻找着新的生命力;任何一种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多种发展模式之间也不是绝对对立和绝对封闭的,而是相互借鉴和走向融合的。
我们希望寻找一种适用于每个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模式,但努力总是不尽如人意,原因在于大学生素质发展的主客观条件存在着差异。在客观条件上,既有纵向的时代差异,即不同的时代为大学生的素质发展提供不同的条件,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不同的要求;又有横向的学校及专业之间的差异,即师资水平、教学设施、教育技术、培养目标、文化氛围等素质发展的微观条件不同。在主观条件上,也有纵向的时代差异和横向的个体差异。不同时代的大学生所具备的素质基础显然不同。同时代的大学生虽然是按高考分数线录取的,但个体的素质基础不尽相同。主客观条件如此复杂且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差异,怎么可能寻找出一个适用于每个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模式呢?事实上,每一种素质发展模式的优势都需要一些特定的主客观条件的支撑,其支撑的条件丧失了,其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二)我国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定多样性,主要表现在:
1.片面性。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一直强调坚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针并没有得到真正贯彻。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片面强调政治挂帅,以政治冲击业务,要求一切专业学习服从于政治,否则就是白专道路。在拨乱反正、纠正“左”的思想的过程中,又出现过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只重视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其他素质协调发展,特别是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发展。在专业学习中,片面强调专业知识学习,理工科学生忽视人文科学知识学习,文科学生忽视自然科学知识学习。
2.理想性。在大学生素质发展中,理想性只承认最高标准的精英发展模式,否定其他层次的发展模式,脱离了大部分学生的实际和基础,缺乏现实性、可行性和层次性。虽然愿望是好的,但在实践中必然会处处碰壁。不仅学生素质不可能都达到最高标准,反而会造成质量严重滑坡。
3.同一性。同一性只承认单一规格的素质发展模式,否定多种规格的素质发展模式,不仅对大学生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对教材、学时都制定了统一的要求,而且还用统一的测评手段和标准予以保证,不允许越雷池一步。同一性的素质发展模式,使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被压抑,相当部分学生的素质适应不了社会多样性且发展变化的要求,造成就业难,发展后劲不足。
二、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的选择与优化
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的多样性为大学生选择素质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但以什么为根据选择素质发展模式呢?
首先,要适应社会要求。对此,应引导学生把握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发展性。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它既需要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大政治家、大军事家,也需要一般科研人员、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既需要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应用型人才;既需要素质发展较全面的人才,也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人才……把握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就能开阔选择发展模式的视野,避免把素质发展的目标禁锢在某种社会需求上。只要选择的素质发展模式适应某种社会需求,就会有光明的前途。同时,社会需求又是发展变化的,选择的素质发展模式一定要顺应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虽然素质发展伴随着人的终身,但接受高等教育毕竟是成才的关键转折点。如果由于素质发展模式确定的发展方向偏离了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素质就会因无用武之地而变得毫无价值。反之,选择的素质发展模式适应了社会需求的发展趋势,素质发展的前途就光明。
其次,要有主客观条件的支撑。一般来说,把握素质发展的客观条件较易,把握素质发展的主观条件则较难,难就难在正确认识自我上。因为大学生自我认识的知识和能力有限;社会经历比较简单,缺乏检验自身素质的实践;自主能力还较差,容易从众,也容易偏执……所以,要引导大学生努力学习一些自我认识的知识,掌握一些自我认识的方法,积极参加展现自身素质的实践。主观条件认识清楚了,选择素质发展的模式也就比较容易了。倡导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但绝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自己的短处。了解自己短处的目的不是为了将其作为支撑点,而是为了尽可能避免它。
根据社会的需求和主客观条件选择了某种素质发展模式,这仅是个良好的开端,只有在素质发展的实践中,不断予以优化,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优化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的途径很多,基本途径有三个:
一是博采众长,善于把其他发展模式的优势融人所选发展模式。比如,某些学生选择了全面发展模式,应引导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特长重点发展一至两个素质元素,这样既发挥了全面发展模式的全面性优势,又融合了个性发展模式注重特长的优势,从而弥补了全面发展模式不易形成特色的缺陷。
二是创造性运用素质发展模式,避免僵化。由于模式本身具有保持长期不变的特性,容易走上偏执、极端、僵化的道路,再加上模式是他人素质发展成功经验的凝结,与自身的现实主客观条件和实践总存在着差异,因此,只有在素质发展的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所选模式,并不断丰富它,发展它,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
三是及时更新素质发展模式。在素质发展的实践中,如果发现某些学生原先对社会需求和主客观条件的认识存在着偏差,或者社会需求和主客观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就应该引导他们及时调整或更新素质发展模式。
三、一种成功的发展模式:“合格+特长”
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的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显示,“合格+特长”是一种较好的大学生素质发展模式,许多大学毕业生的成功案例也给予了充分证明。
所谓合格,是指大学生素质及其子元素符合大学毕业生的标准,显示大学毕业生的共性。比如,专业素质方面每门课程成绩及格,具有从事某项专业工作的基本技能,或获得规定的学分;政治素质方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
特长显现大学毕业生的个性,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指有特别擅长的技能,如具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很强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强的绘画技能,很强的表演技能,很强的沟通才能等;二是指特有的长处。长处既指特殊,与众不同,也指特别优异,不同一般。它既指某方面的素质或某方面素质的子元素出类拔萃,又指以某方面素质为代表的相关方面素质都较优秀,也指各方面素质都较好。不能把特长仅狭隘地理解为具有特别擅长的技能,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具有某种兴趣爱好。
具有特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时较受用人单位欢迎,事业也较易获得成功,原因在于他们具有比较优势。从事有利于发挥自己特长的工作,能提供更多的产品、成果或服务;个人能力的差别意味着个人在生产各种产品、创造各种成果或提供各种服务时机会成本的差别,这种差别就产生了比较优势。
合格与特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特长包含着合格,合格寓于特长之中。合格是基础,特长是中心。没有合格的支撑,特长就没有生命力,没有后劲;没有特长的张扬,合格就没有特色,没有力量。脱离合格(多门课程成绩不合格,或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等),孤立地发展特长,或忽视特长,安于合格(60分万岁,不犯错误等)都是没有前途的。
“合格+特长”并不与全面发展相对立,更不否定全面发展,而是对全面发展的发展。“合格+特长”的进步在于它不仅承认各种素质都较好的学生是优秀学生,同时也承认某种素质特别优秀或多种素质优秀而其它素质都合格的学生也是优秀学生。
从本质上看,“合格+特长”是一种适应大学生个体差异的素质发展模式,具有自由的发展特征,能促进相对于自己而育最好的发展。由于每个大学生遗传特征、所处环境、所受教育的不同,因而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差异,而且大学生又恰恰处于对个性发展要求最为强烈的青年时期。个性在创新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珍惜个性,培养个性,是现代创新教育的重要使命。“合格+特长”素质发展模式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鼓励大学生各显神通,尽一切可能发展自己的优势和潜能。清代诗人顾嗣协的《杂兴》涛云: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就其短,智者难为谋……形象地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人只能根据长处做出成绩,不可能把成绩的取得建立在弱点的基础上。发展长处的唯一途径是实践,在未实践之前,千万不要轻易断定学生在某方面是低能者。要努力发现学生的长处,专注于学生韵长处,不断强化学生的长处,而不应该把努力浪费在改善其能力很低的方面。从无能提高到中等水平所耗费的精力和劳动远远超过从一流表现提高到卓越超群所耗费的精力和劳动。精力、时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要把它们用于发展学生的长处而使他们成为某方面的“明星”。
《学校党建思想教育》2004年第3期2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