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菁菁校园
首页 > 菁菁校园 > 正文

千年古法造纸技艺焕发新生 湖工大学子以科技赋能非遗传承

作者/摄影:邱天赐、冯春露、张雨婷/余孟怀 审稿:黄拥军、闫秋霞 出处: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 点击量: 日期: 2025-07-31

在贵州省丹寨县石桥村的穿洞溶洞内,一沓沓质地均匀的迎春纸正在自然晾干。这种采用千年古法制作的纸张,将用于故宫博物院珍贵古籍的修复工作。7月15日至25日,湖北工业大学“纸韵新生,文化传承”实践团队深入这个“中国古法造纸之乡”,开展了一场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探索之旅。

寻根:千年技艺的当代守护

石桥村的古法造纸技艺可追溯到唐代,至今仍完整保留着“浸泡、蒸煮、捣浆、抄纸、晾晒”等完整工序。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兴武向学生们演示了制作迎春纸的120道工序,“这种纸采用构树皮为原料,在恒温恒湿的溶洞环境中制作,可保存1500年以上。”

队员们发现,这项千年技艺正面临传承困境。“全村掌握全套技艺的匠人不足20人,且平均年龄超过50岁。”团队指导老师朱师云教授说。为此,学生们记录了每道工序的温度、湿度等参数,着手建立首个“古法造纸工艺数据库”。

创新:科技为传统注入新活力

在潘玉华的工作坊,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令人耳目一新。苗族刺绣图案通过热转印技术跃然纸上,正在研发的“菌菇纸”甚至可食用。“我们要让纸张‘会唱歌’。”潘玉华说。受此启发,团队提出了“纤维改性”“杂质去除”等6项技术创新方案。

“科技不是要取代传统,而是让传统更好地活下来、传下去。”队员李彬彬深有感触。团队将原料样本带回实验室,计划通过纤维结构分析,寻找解决长纤维杂质难去除的新方法。

传承:让非遗种子在童心发芽

从贵州大山到武汉社区,文化传承的接力棒在不断传递。在紫菘社区活动现场,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提问:“故宫的古书都是用这种纸修补的吗?”团队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永乐大典》的传奇与古法造纸的智慧娓娓道来。

“看,我的纸上‘长’出了小花!”8岁的钟汐晨兴奋地展示作品。这种沉浸式体验,让抽象的文化遗产变得可触可感。一周内,团队在4个社区开展活动,惠及150余名青少年。

展望:搭建传统与未来的桥梁

实践结束后,团队立即投入成果转化:编制工艺标准手册、长纤维去杂研究、完善数据库架构。“我们要做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的‘翻译官’。”队长胡晨薇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这支平均年龄20岁的团队,正用青春智慧诠释着新时代文化传承的深刻内涵。他们的实践表明,古老技艺与现代文明的对话,必将擦出更加绚丽的火花。

据悉,湖工大学子已持续三年聚焦古法造纸、古籍保护领域开展“专业+实践+科普”。2024年7月,团队前往国家图书馆古籍馆调研古籍保护,武汉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亲身体验古籍修复,赴黄梅县图书馆调研当地古籍普查工作,而本次实践从古籍修复转向寻访修复用纸的“古法造纸”工艺,感受古与今、科技与传统的交融。

责任编辑:秦钰雯
扫一扫分享本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