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熹 通讯员陈凌 史凡
7月26日,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湖北赛区决赛暨冠军争夺赛在湖北工业大学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198个金奖项目、262个银奖项目出炉。在今年新增的冠军争夺赛中,华中科技大学的《桥介数物——通用机器人小脑研发领航者》获冠军;武汉大学的《天问机器人——服务型具身大模型领航者》和华中科技大学的《心有“灵犀”——小切口不停跳心肌切除器》获亚军;武汉体育学院的《跑出振兴路——乡村马拉松“炫”农村文旅消费新高度》和武汉城市职业学院的《静待发生——专注静电发生技术应用的革新者》获季军。
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由教育部联合中央单位和地方省级人民政府共同打造,是我国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盛会。湖北省复赛由省教育厅主办,湖北工业大学承办。

规模质量创新高,超14万个项目参赛
此次大赛湖北赛区吸引了58.4万人报名参赛,参赛项目达14.13万个,高校覆盖面和学生参与度历年最高。在各校初赛基础上,138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3439个项目进入省赛网评,分为高教主赛道、红旅赛道、产业赛道和职教赛道。网评后产生910个项目进入复赛,最终460个项目晋级决赛现场赛。
今年入选省决赛的项目呈现出多元化特征,应用场景覆盖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物联网等新兴科技领域,并深度融入智慧城市、医疗健康、教育文化等板块,展示了我省大学生不断开辟科创新领域、塑造发展新优势的蓬勃动力。

参赛的项目质量也再创新高,入围省赛的460个项目,基本上都有专利,有将近70%的创意类的项目都具备落地转化的潜力。部分项目在大赛通知发布后便成立了公司,已有营业收入。
“湖北大学生的创业活力明显,项目特色鲜明。”大赛评委、百草间健康产业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贯中正评价,今年参赛规则要求选手在展示中体现个人成长,不少参赛者通过前期的失败经历,总结出创业经验。
湖北工业大学红旅赛道《一菊多得——菊花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项目负责人冯鑫月,讲述了团队三年来不断改良传统福白菊种植方式,带动约两千农户增产增收的经历。“摸索的过程中,我们不断试错,解决了积水导致菊苗根腐病大面积暴发,以及金龟子产卵与梅雨季叠加引发根腐病的双重难题,最终提出并改良了‘一种二改三调’种植模式,进行系统性调整,帮助农户实现了菊花年产量翻番。”

成果转化创新高,签约总金额超2亿元
“参赛项目落地性强。” 大赛评委、杭州大学生创业联盟主席郭羽表示,许多项目含金量高、行业认可度佳,不少项目已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应用。
据统计,部分参赛项目已在赛前已与企业、投资机构达成合作意向,产业赛道成果转化组的12个项目全部实现成果转化。现场超过70个项目签约或达成投资意向,签约总金额突破两亿元人民币。在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等多个领域,一大批参赛项目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大赛冠军项目《桥介数物——通用机器人小脑研发领航者》聚焦机器人小脑研发,针对市场上通用机器人存在的物理迁移难、软件通用性差、开发效率低等痛点,提供动作精准、开发高效、迁移性佳、适配性强的一站式运动控制软件解决方案。“我们搭建了全球首创的通用机器人运控开发平台,经过海量训练,可兼容所有足式机器人,不仅抗冲击性能优异、能快速通过复杂地形,还具备强大的抗故障和抗干扰能力,功能十分丰富。” 项目负责人尚阳星介绍,2025年第一季度,该方案已成功应用于20多家机器人厂商。

精准抓取易碎物品,支持动作、语音、表情等深度融合……亚军项目《天问机器人——服务型具身大模型领航者》,解决了当前具身机器人跨场景适应性差、交互能力弱且效能低、成本高且安全性差等痛点。这款机器人不仅在今年湖北春晚亮相拜年,还在武汉某连锁咖啡品牌“实习”,能完成从制作咖啡到递给顾客的全流程服务。项目负责人杨松桦说:“天问机器人拥有目前国际上成本最低的高可靠性刚柔耦合灵巧手,已具备‘大脑’和‘小脑’。未来,我们希望在生活场景领域实现深度落地。”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332358/3888823/0?w=1753543626790&uik=sRVP70xt&share_plat=qq&sec=9b27fad6&contentType=5&historyback=1
责任编辑:张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