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主讲、舞台剧演绎、诗歌朗诵、影视片段……10日上午,一堂由湖北工业大学与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联合打造的“八七红·共享思政课之大别山精神专题课程暨湖北工业大学《追梦》思政通识课”,在学校图书馆报告厅开讲。

授课团队由校党委书记彭育园教授、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副馆长荆菁老师以及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华倩、丁君涛、樊奇三位思政课老师组成,是学校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深化红色文化育人的又一重要实践。


来自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和由湖北工业大学作为牵头单位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建设单位师生代表400余人,共同接受一场深沉的精神洗礼。
打造“沉浸式”思政课堂
“黄安各区成千上万的群众积极响应,配合作战。一场震惊中国的伟大暴动壮举就要发生了!”现场,一段由湖工大师生自导自演的《黄麻惊雷》舞台剧,把师生拉回那段战火连天的岁月。主创团队在八七会议会址纪念馆创作的原剧本上进行改编,使表现形式更贴合思政课堂,增强了表演者与观众之间的交流感和互动性,让现场师生沉浸其中。

剧中黄麻起义总指挥潘忠汝的扮演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4级硕士研究生黄致远表示,这次演绎让他经历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从前在书本上读到的历史,通过亲身扮演变得无比真切。革命先烈的信念与抉择,让我对黄麻起义的理解更为深刻。我会将这份感悟化为行动,让红色基因在学习和生活中持续传承。”
本次课程突破了传统思政课的单一讲授模式,除了创新融入沉浸式革命故事演绎外,还有AI数字人讲解、诗歌朗诵等多元形式。AI数字人配合影视画面,生动再现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壮举;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的诗朗诵《再见了,大别山》,则带领现场师生重温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和1949年部队撤离时的历史场景,进一步加深了师生对“坚守信念、紧跟党走,顾全大局、团结奋斗,勇当前锋、不胜不休”的大别山精神的理解。

荆菁评价道,这堂沉浸式思政课生动呈现了历史脉络,立体阐释“三大精神”内涵,是创新馆校合作模式、用好用活红色资源的一次成功探索。
校本资源让思政课“活起来”
如何让“三大精神”从厚重的历史记忆,真正走入课堂、融入学子心田?本堂《追梦》思政课给出了答案:将深厚的红色资源与湖工大的校本资源紧密相连。
“大别山精神与湖北工业大学的发展历程本就血脉相通。”课程主讲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华倩教授揭示了一段珍贵校史:1952年,学校前身武昌农业学校创建时,首任校长便由湖北红安籍老红军、曾参加黄麻起义的汪立波兼任。当时学校没有校舍,临时借用金水农场的茅草马棚作为教室和宿舍。面对困境,汪立波提出“艰苦奋斗、劳动建校”的口号,坚持不胜不休,带领师生满怀干劲地投入校园建设。这段渊源,让红色基因成为了学校与生俱来的精神底色。73年来,全校师生牢记汪校长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的思想教育,让大别山精神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教材。
“汪立波爷爷不怕困难、肯吃苦,我要向他学习。”广埠屯小学湖工分校五年级学生王紫妍现场听完这个故事后坚定地说道。


大别山精神,既烙印在湖工大的历史起点,也流淌在当代师生的血脉之中。21年前,一位名叫纪季康的孩子在好心人的资助下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心怀感恩的他于2005年创立“爱心助学社”,立志将这份温暖传递下去,帮助更多孩子走向课堂。至今,团队已累计帮扶8100余名学生,培养了4000余名优秀青年志愿者。2023年,团队被命名为“本禹志愿服务队”;今年,团队推出的聚焦大别山精神的课程《谁是最可爱的人》,成功入选湖北省爱心托管班精品课程库。
“红色基因始终是我们跨越发展的动力源泉,它已深深植根校园血脉。新时代征程上,这份精神传承愈发彰显现实意义。”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总结道,这些身边的榜样让大别山精神可知可感,青年一代要以实打实的行动,不断丰富大别山精神的时代内涵。
授课结束后,师生前往报告厅门外继续观看专题巡展《红旗漫卷大别山》。

据悉,《追梦》系列思政通识课已连续开展6年,每期针对青年学生的困惑和当下的热点设计主题,突破传统课堂限制,除了激活校内师资力量,跨学科邀请校内优秀师生团队和校友线下主讲,还广泛邀请院士、学术大咖、各行各业杰出专家等加入育人队伍,形成优势互补的“思政导师团”,走进云端课堂,和青年学子对话,通过校园融媒体矩阵全程直播,扩大其传播力与影响力。
责任编辑:秦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