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人物风采
首页 > 人物风采 > 正文

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自强之星”

作者/摄影:史凡 审稿:党委宣传部 出处:党委宣传部 点击量: 日期: 2020-12-01

袁治航,共青团员,17铸造班本科生。湖北省贵州商会大学生联合会创业部部长,武汉贵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金相协会创始人兼首届主席、第十二届“感恩之星”、“梧桐有约”优秀抗疫学子代表,2020年获得了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二等奖、湖北省“自强之星”、贵州省抗疫“优秀志愿者”等多项荣誉称号,素质测评1/334。

六年前的夏末,袁治航16岁,初中毕业。寡言的父亲送他去县城读高中。在往他的饭卡里打了1000元钱后,父亲告诉他,这是卖掉家里小牛之后,身上仅有的钱财。

袁治航意识到,父亲连返程的车费都掏给了他,第二天要翻山越岭一天一夜,才能回到家。

他瞒着父亲,连夜扛矿泉水上景区山顶售卖,“山下2元,山上7元,卖给游客赚取差价。”一次次上下山,汗水一遍遍浸湿了衣衫,星光闪烁,他没有抬头仰望。天亮后,他以县城姐姐的名义,将这笔车费交给父亲,父亲虽有疑惑,但选择了相信儿子。

近日,已是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分流-铸造班大四毕业生的袁治航,被评选为2019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回忆起这段往事,虽语气极尽平淡,却忍不住眼噙泪花。

“在逆境中成长,我输不起!”

袁治航出身在贵州遵义一个贫困村落,自小家境贫寒。

16岁的那年夏天,当把返程车费交到父亲手上时,他就暗下决心,从此不再向家里要一分钱。从此,袁治航从一个懵懂的少年,蜕变为小男子汉。

高中三年间,利用课余时间,袁治航在补习班兼职,发传单、拉客户,他逼着自己去“说服”客户。原本性格内向寡言的他,几年下来,竟练就了三寸不烂之舌。他笑道:“有一段时间,公司七成客户都是我介绍来的。”

高考结束的暑期,他在工地打零工,风吹日晒,搬砖砌墙,每次与父母通话,背景音永远都是工地的嘈杂声,双手也被磨出厚厚的茧。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挫折,要勇于去挑战挫折。成功路上一次次的失败,都是必须要去走过的道路。我将继续负重前行,不能输,只能赢!”

2016年,袁治航考上了湖北工业大学,从大一下学期开始,他就每个月给家里打2000元,支撑这笔款项的,就是他选择的创业之路。

创业帮助71名学子还完助学贷款

“学生最了解学生群体需求,容易开拓校园市场。我来武汉上大学,也是为了创业。”高中毕业袁治航来到武汉,他没有直接去学校注册上学,反而先休学一年,沉下心来做市场调研,尝试不同的行业寻找商机。

看到市场上一些驾校收费不规范,他就把眼光投向驾校领域。2017年1月,他用半年兼职赚来的第一桶金10万元钱,成立武汉贵仁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

“驾校名称‘贵仁’,一语双关,第一层意思是表明我自己是贵州人,第二层意思是‘来者都是贵人’。”120多名全职加兼职员工中,贫困学子就有102人,其中不少人来自袁治航创立的湖工大贵州老乡会。袁治航说:“他们是我的朋友,还是我的老乡。”

为了让贫困学生能早日还完助学贷款,他将兼职学生的业绩作为股份,在年底给他们分红,助力71名贫困学生提前偿还了助学贷款。不仅如此,他的公司还仅收取成本价格,帮助一千多名经济困难的学生拿到驾照。

“提前帮他们还完助学贷款,不仅是因为很多人的童年都与我有相同的经历,我希望自己有能力的时候能拉他们一把。”袁治航说,记得上小学时,自己每天要走一个小时山路才能到达学校,贵州老乡会里许多同学求学之路都很艰难,我必须帮助他们。

创业团队成员熊磊就是得到他资助的同校学生。熊磊与袁治航是老乡,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有段时间因为私人原因急需用钱,差点就沾染上网贷,袁治航知道后,毫不吝啬借钱给他,助他渡过难关。在共同创业中,熊磊学习沟通技巧和专业知识,性格变得温和而踏实,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大的改善。提起往事,熊磊仍很感激,“我真的特别庆幸能够遇见他。”

同为老乡的学生何佳豪说:“袁学长帮助我很多,感觉他是有想法做实事的榜样。”在筹备参加“创青春”创业计划大赛期间,作为经验丰富的朋辈学业导师,袁治航几次三番指导何佳豪至三更半夜。“你们的方案不能只有‘创意’,而没有‘创业’。”袁治航的这句话,让他豁然开朗。

辅导员谢洋说:“袁治航热心且自信,总能自然而然帮助同学,这种兄长般的感觉,来自于他比同龄孩子多得多的社会实践经历。”

反哺故里,将村里的宝贝带出山村

作为大山里走出来的学子,最让袁治航念念不忘的,还是那些难以走出大山的故乡人。

袁治航所在村里许多妇女待业在家,“白天务农,晚上简单地炒一些土豆白菜,她们的生活太贫乏太单调了。”袁治航回忆道,早在2017年,他就开始思考如何让村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能逐步丰富起来。

最初,袁治航想通过厨艺培训,帮助村里家庭主妇学习一门技艺,他还主动联系了当地的人力公司,但他们不怎么领情。村委会得知此事,主动找到他,想将这个行动转换为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家政培训,使乡村家庭主妇掌握一门技能,拓宽就业竞争力。

责任重大,袁治航挨家挨户上门沟通。最初村民热情不高,但他坚持登门拜访劝说,最终,第一期培训人数就达300余人。后来,这一扶贫项目逐渐拓展到养殖业,并且延续至今。

2017年夏天,他组建了湖北工业大学“蜡染黔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推广社会实践队,组织来自黔西南望谟、三都水族、安顺及都匀等少数民族地区的同学前往贵州水族、苗族、布依族等共31个村寨,走访调研当地村民制作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和售卖。返校后,团队成功入驻湖北工业大学创业园,助力精准扶贫。

2019年开始,他多次号召并组织贵州籍大学生关注“春晖行动”,并身体力行返乡至铜仁印江支教。临别时,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把每段经历,当做一个舞台,勇敢向前,把小小的梦,绘成祖国的蓝图,在祖国最需要我们的时候,焕发绚丽之光……”。

“一无所有,那就一往直前,我不怕失去什么。”哪怕初出远门,说话带有浓重乡音,他也从不怯场。大学期间,他广泛建立交友圈,创立湖工大贵州老乡会,并担任会长。还创立了湖北工业大学金相协会,带领成员获得2020年全国大学生铸造工艺设计大赛二等奖。

化身“抗疫诗人”,助捐湖北400吨蔬菜

袁治航清晰地记得,疫情爆发的那个新年,除夕的夜晚家里有多寂静。与父母沉默地吃着年夜饭,窗外再也没有往年响彻通宵的鞭炮声。“当时只有一个感受,那就是生命太脆弱了,说不恐慌都是假的。”

作为湖北省贵州商会的干事,他与滞留武汉无法返乡的商会会长通了一晚上电话,从安慰情绪崩溃的对方,到后来用家乡话互侃:“你害怕死后变成一抔土吗?那还不如活着的时候好好做点有意义的事,管他明天发生什么。”

卸下对未知的恐惧,两人决定即使道阻且艰,也要坚定地与第二故乡湖北并肩作战。

彻夜未眠,为了及时调动资源为武汉出力,袁治航连夜起草文件,第二天一早便发出主题为“万众一心,共渡难关”的倡议书,号召贵州商会学生及母校青年共抗疫情。他统筹帷幄,组织湖北省贵州大学生商会,与蔬菜基地进行对接。

2月2日,第一批120吨蔬菜从贵州送达武汉东西湖区;2月5日,第二批200吨蔬菜送达恩施;2月9日,第三批40吨蔬菜送达孝感……最终,陆陆续续共计400吨蔬菜送达湖北。货运司机轮换交班,平均用时30小时,平均路程1200千米。

他时刻追踪蔬菜运输的每一步进程,保障物资及时到位。看到一位老人在新闻报道中说:“这菜很甜……”袁治航心想:“这一刻,我觉得自己的艰辛付出都有了意义。”

居家隔离期间,他以笔作援,化身一名“诗人”,在中国诗词网发表《江城之战》《鹧鸪天·庚子抗疫》等20余篇抗疫诗文,吐露对抗疫战士澎湃的感激之情。“前线的抗疫战士们很辛苦,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也想通过笔触鼓励到他们。”

也正是这“一丝希望”,创造了一个“小奇迹”。2月末的一个下午,看到新冠病毒多国蔓延,武汉抗疫取得进展,他心怀感触,洋洋洒洒写下评论文章《新冠病毒“攻陷”多国却不能抄作业?因为缺少三样“秘密武器”》,凌晨三点完稿后,发表在今日头条个人账号上。

第二天醒来,他打开手机浏览器,发现自己的文章出现在首页推荐中。仅一天内,这篇文章就获512万次推荐,57.8万阅读量,2600条评论。

“只是想写一些作品送给一线战士们,想让他们知道全中国人民和他们一起在努力抗战。”袁治航至今仍然非常感慨:“那一刻我深深感到,文字也是有温度的,会激发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站出来,捐赠更多物资,影响更多人。”

责任编辑:秦钰雯
扫一扫分享本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