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 2025年10月26日 第4版 要闻

睡眠不好,
去医院做睡眠质量监测
要贴满传感器、
躺得浑身不自在。
如今,湖北工业大学万相奎教授团队研发的非接触式睡眠监测仪,让居家测睡眠成了“挂个小物件”的轻松事——不用贴电极、不用跑医院,床头挂个火柴盒大小的设备,就能悄悄记录整晚睡眠质量,为健康护航。
讲述人:湖北工业大学智能感知与检测技术实验室教授万相奎
武汉市第三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等多家医院设有睡眠门诊,此前常用多导睡眠监测(PSG)设备帮患者诊断睡眠问题。做检查时,患者额头、胸口、手腕都要贴传感器,连翻身都得小心翼翼,不少人反馈“躺一晚上累得很”。这项检查必须到医院才能做,行动不便的老人不方便。
万相奎教授和学生讨论研发数据。记者胡冬冬 摄
我们研发这款非接触式睡眠监测仪,就是想解决“睡得不舒服、跑得不方便”这两个问题。你看这款设备,小巧玲珑,仅火柴盒大小,使用起来完全无感,也不侵犯个人隐私,可实现持续高质量监测。其核心是内置的毫米波雷达,它灵敏到能捕捉细若游丝的震颤。睡觉时,人呼吸会让胸口轻轻起伏,心跳会带动身体细微震颤,这些毫米级、亚毫米级的微动都会被精准感知。
睡眠检测结果打分。记者胡冬冬 摄
现在我们来测试下这款设备的效果。人躺在床上假装入睡,床头支架上的检测仪正对着他的胸口。与此同时,旁边手机的APP上,两条波动曲线正实时跳动:平缓的长波对应每一次呼吸,急促的短波跟着心跳节奏,连翻身时曲线的短暂“跳跃”都清晰可见。数据会自动存在手机里,早上起来打开APP,就能看到深睡、浅睡、清醒和快速眼动睡眠(REM)等的时长,还有呼吸、心率的平均值,也可以检测睡眠呼吸暂停等呼吸异常。
一位志愿者参与睡眠检测测试。记者胡冬冬 摄
毫米波雷达非常灵敏,用它监测患者睡眠质量,得到的数据非常精准。监测结果的准确率已经能和医院的多导睡眠监测设备对标了。下一步,我们想把设备做得更轻巧,人机交互更友好。希望这个小盒子能成为智能家居里的“睡眠管家”,让更多人不用受传感器的束缚,睡个安稳觉的同时,也能掌握自己的睡眠状况。
新一代的非接触式睡眠检测仪。记者胡冬冬 摄
2023年,我们成立了普立(广州)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团队老师带着36名研究生,开始把实验室里的技术推向实际应用。我们和多家养老机构、医院,以及青少年关爱机构进行合作,开展了大量测试,根据反馈意见持续改进,目前监测结果已相当精准。我们希望这款设备成为智能家居领域备受青睐的产品。
养老院里不少老人睡不好,以前靠护理员半夜查房,轻手轻脚推门看老人有没有翻身、呼吸顺不顺畅,既影响老人休息,也容易漏看。今年春节过后,我们从万相奎教授团队那里购买了10多套他们研发的产品,放置在老人们的床头,试用大半年,效果很不错。
设备会自动监测睡眠时的呼吸频率、心率等数据,这些数据存储在后台系统,每天可调出数据进行比对,精准掌握老人的睡眠质量和身体精神状况。
这款设备小巧灵敏,无需与皮肤接触,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一旦发现监测的结果出现异常,我们可以马上向家属和医生反馈。记得有一回,系统显示一位老人连续几晚的睡眠曲线特别乱,护理员立刻联系家属,送老人去医院检查,最终确诊是阿尔茨海默病出现恶化迹象,及时住院调整了治疗方案。
使用过程中,我们也不断向万教授反馈这款设备使用过程中的一些缺点,提出改进意见。比如我们建议增加睡眠质量评分和改善睡眠质量建议,改善人机交互功能,最好能生成更详细的报告,万教授团队都采纳了。产品经过了三次迭代,已经越来越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XRi1seWfbU_vsboWoB7Cg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