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现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熹 通讯员陈凌
“我们认为高质量的新技术新知识科普就是扮演着碱基对的作用,打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两张皮的堵点。”10月14日,在2025东湖论坛新兴技术科普平行论坛上,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理论与政策研究室主任谢小军作题为《以高质量新技术新知识科普打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协同的堵点》的报告,系统阐述了新技术新知识科普的重要性及实施路径。
现实梗阻:缺乏有效的“碱基对”力量
谢小军形象地将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比喻为DNA双螺旋的两条链。“这个堵点实际上是缺乏有效的稳定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螺旋的力量,”他指出,“究其本质,就是我们缺乏一套强有力把科研语言翻译成公众语言、把实验室成果变成社会认知的转化系统。”
谢小军介绍,调研显示,75%的公众认为新技术新知识科普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创新具有重要作用,70%的公众对新技术新知识有所了解。然而,当前仍面临三重挑战:内容深度不足、传播效果有限、虚假信息泛滥。谢小军举例说:“抖音上经常出现量子现象的存在,让生命毫无意义,耸人听闻。”
路径构建:实现“四力”目标与精准分层
谢小军提出做好新技术新知识科普需要实现“四力”目标:“要有到达力让人看到,理解力让人看懂,情感力让人在乎,行动力让人去做。”他特别强调要精准定位,分层分类设计科普内容。
“青少年群体采用游戏化、故事化形式;企业人员聚焦技术商业化场景;老年群体简化技术原理,关联生活场景。”对于领导干部群体,谢小军指出:“他们对新技术新知识科普的需求非常旺盛,从单纯了解技术是什么转向综合研判对经济社会发展意味着什么。”
在形式创新方面,谢小军强调要充分利用新技术赋能科普。“AR、VR、AI等新技术对科普已经开启了革命性的发展。”他举例说,中国科技馆的“奇遇三星堆”展览通过VR技术让观众感到特别震撼。同时,要建立伦理安全机制,“建立科普内容审查清单,开展技术内容模拟器,让观众直观感受潜在影响”。
谢小军说,新修订的《科普法》第31条、32条都对新技术新知识科普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要通过构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双螺旋协同模式,真正打通二者之间的堵点,推动创新发展的“两翼”协同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