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2025-10-15 16:58
论坛现场。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熹、通讯员陈凌)"我出去做科普工作生怕别人把纺织看得太低,因为他们理解的纺织就是衣服。而现实是,材料科学发展太快了,各行各业都在用。"10月14日,在2025东湖论坛新兴技术科普平行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纺织大学党委书记徐卫林以《生物医用材料现状与发展趋势》为题,分享了纺织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前沿应用。
“医生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要防护。”在医疗防护领域,徐卫林介绍了最新进展:我们最近开发出了稀土元素和其他复合的新型防X射线材料。更令人惊叹的是纺织材料在人工器官方面的应用。"很多人能理解纺织能做纱布、创口贴,但没想到也能做人造血管、心脏瓣膜、人工肾、人工肺。"徐卫林介绍,目前纺织材料已广泛应用于神经导管、人造血管、人造肺等医疗场景。他生动地描述神经导管的工作原理:"就像南瓜藤一样往前爬,导管到一定时间需要降解掉,这就是用编织的方法做导管。"
团队利用湖北丰富的小龙虾资源开展创新研究:"小龙虾的虾壳叫甲壳素,通过化学改性后变成壳聚糖,再纺丝编织成织物,具有非常好的抗菌性能。"徐卫林透露,"该产品已有临床批文。"在智能纱布研发方面,团队发明了辐射制冷技术:"夏天伤口的温度和热量辐射出去,能够降温,使得纱布温度比环境温度低,伤口更容易愈合。"更神奇的是,"当微生物感染较严重时,纱布会显示一种颜色,告诉你不能用了。"
在人造血管领域,徐卫林坦言仍面临挑战:"尽管现在有两类人造血管在临床上使用,但还有很多问题。比如远离心脏的小血管动力不够,腿上容易栓塞。"他分享了团队的研究进展:"现在人造血管要载药,我们把药物直接载到纤维中间,比如肝素钠具有抗凝血作用,编织成人造血管后可以缓慢释放。"
原文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4654588/4179273/0?w=1760522259897&uik=vxuhNUB8&share_plat=wechat&sec=b1c15012&contentType=5&historyback=1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