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古陶瓷大漆修缮专题展正在进行,104件古代陶瓷安放在玻璃展柜里,似乎在诉说着一件件尘封的往事。用心观察会发现,每一件陶瓷都是有缺陷的,有的瓶沿处有小缺口,有的圈足一侧有缺损,有的瓶身有裂纹……不过经刘显波教授团队的大漆修缮,残损古瓷器“修旧如旧”,重新焕发出艺术光彩。
刘显波教授介绍其收藏和修缮的残损古陶瓷。 记者汪洋 摄
今年60岁的刘显波是湖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是明清家具收藏和研究领域的专家,著有填补国内外家具史研究空白的专著《唐代家具研究》,今年退休后又获学校邀请返聘,仍奋斗在一线教学科研岗位上。刘显波告诉记者,他收藏和研究古陶瓷至今已经40多年了,“从隋唐至明清,成体系地收藏和以大漆材料修缮残损古陶瓷,国内还没有其他人这样做过。”
古陶瓷大漆修缮专题展中的作品。 记者汪洋 摄
“40多年来边收藏边研究,几乎能一眼辨出真伪”
刘显波对古代陶瓷的兴趣始于80年代,那时他是湖北工学院(湖北工业大学前身)美术专业的一名大学生,每天傍晚,他喜欢骑着自行车到汉口江滩花鸟市场旁的古玩集市淘宝,时常会看到些残损的古陶瓷,凭着‘就是喜欢’的劲头和朴素的艺术直觉,开始了他的古陶瓷收集和研究之路。
收藏古陶瓷、古家具的同时,刘显波系统学习古代工艺美术知识,渐渐沉醉其中。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后,刘显波将知识不断运用到调研考察、文物修复、工艺创新等专业实践当中,近年来屡有新的研究成果问世。
“此前凭直觉买回来的古陶瓷,后来我研究发现,有不少确实是真东西。”刘显波说,在一次又一次实践中,他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感受力和判断力,以至于他现在几乎能一眼辨别出瓷器的年份和真伪。
数十年来,购藏研究古代器物已经成为刘显波的生活重心,通过持续不断的研究并将其中心得融入教学。2013年刘显波教授主讲了教育部“中国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明式家具欣赏》,接着在2014年,与湖北工业大学合作共建了“木雁堂明清家具博物馆”,以专业的科普教学和科研平台支持他从事专业的工艺研究工作。
古陶瓷大漆修缮专题展中的作品。 记者汪洋 摄
“修缮的过程是对艺术品的生命重塑”
本次展览是刘显波带领木雁堂博物馆大漆工艺美术师团队历时三年,利用大漆修缮技术进行陶瓷修复工作的成果展示,由他撰写的修缮研究专著《大漆修缮精典古陶瓷》已于同期在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以图带文,详细记录了每件器物修缮的过程。
“这里展出的古陶瓷,既有隋唐两宋时期的高古陶瓷,也有元代景德镇窑和明清的官窑瓷器。”刘显波告诉记者,官窑的工匠在烧制陶瓷的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成品率极低。一些并不完美的瓷器,即便只是微小的瑕疵,也不符合送进皇宫的要求。由于官窑的瓷器是不能流出的,往往就被匠人随手丢弃或者集中掩埋了,千百年来流落到民间或进入古玩市场。
“一些古陶瓷的残件亦极其珍罕。”刘显波以宋代一只官窑天青釉洗残件举例,“这件瓷器通体素面,内外施釉,釉色天青,代表了宋代瓷器的巅峰技艺,其类似完整件曾以1400多万元的拍卖价成交。”
古陶瓷大漆修缮专题展中的作品。
记者看到,这件官窑天青釉洗残件,主体基本完整,但瓷器口部有数条裂纹和缺口。刘显波分析,可能是受外力挤压,导致瓷器口部出现裂纹,形成蔓延至壁身的冲线、残釉和小缺。
修复过程中为避免损伤,刘显波团队仅以生漆渗透加固略有松动的裂片,以漆灰补充小片缺肉,待半干未干时扫金粉,尽力营造深浅层次感,与原物自然柔润的质感相映衬。
修缮所用的生漆选自湖北恩施的毛坝漆,这种漆历史悠久,被誉为“地球上品质最优良的漆”。生漆被调和成为粘合料、填充料后,用来拼接破片、补缺塑形,经过长时间的彻底荫干和反复上漆打磨平整后,最后在裂片缝隙和补缺部位以纯金粉、金属箔、螺钿、色漆等等装饰材料进行表面装饰。有的珍瓷表面,还特意在修补的部分描绘上原有的花纹,让人能重新领略原品的美。
“修缮的过程,即是用自己的美学理解进行二次创作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又加深了自己对瓷器的认识和理解,对艺术品的生命重塑也丰富了我自已的人生历程。”刘显波说。
古陶瓷大漆修缮专题展中的作品。
古瓷残件是历史“标本”,富有韵味和灵性
移步于陶瓷艺术展,刘显波给记者讲述了一堂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他指着一件元代的青花龙纹玉壶春瓶,让记者细心观察瓶身上的龙纹。这是一条引首前行的走龙,笔触清晰,神采勃发,体现了画工精湛的技艺。
“古代陶器的每一个花纹,都是匠人手工绘制的,每一笔都独一无二。且古代的花纹是在上釉之前做成,并非现代工艺中的简单印花。除此之外,不同的釉料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其中变化无穷。”刘显波说,仔细品鉴他收藏的这些残损古陶瓷,可以一览古代工匠的匠心以及手作的灵性。
修复每一件残损陶瓷时,刘显波都会查阅相关资料,研究它们的形制和图案艺术,“尽量修旧如旧,用修复来衬托、还原作品原有的韵味和灵性。”“通过引入新型材料来保证修复过程的可逆性,保留完整的文物原始信息,这是当代文物修复和商业修复最大的不同”。
古陶瓷大漆修缮专题展中的作品。
刘显波认为,修缮残损陶瓷的过程,也是对中国古代陶瓷史的发展脉络进行的一次细致入微的美学观察。这些被修复的展品,既展现出了它们未损坏之前的风采,又融合了修复者的主观审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而他成体系收藏的古瓷残件作为历史“标本”,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比如从破碎瓷器的断层中,我们看到瓷器的‘胎’和‘釉’其实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这样,在面对一件古瓷的时候,我们才能有更具象的认知经验和更高的辨别力、鉴赏力。”
湖北美术学院陈绿寿教授高度评价了刘显波团队在以传统工艺修复古陶瓷工作中“修旧如旧”的审美取向,他认为,珍品古陶瓷上的历史信息本身就具有一种美,即使是残件也值得以哲学思辩和审美观照的高度去保护研究。
(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实习生孙佳莹 通讯员陈凌)
【编辑:姚昊】
附链接:http://www.app.dawuhanapp.com/p/43312475.html【大武汉】经他手工修缮,百件官窑弃瓷重焕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