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菁菁校园
首页 > 菁菁校园 > 正文

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非洲文学研究高端论坛

作者/摄影:胡忠青 审稿:鲁修红 出处:外国语学院 点击量: 日期: 2025-07-02

6月27日至28日,由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联合主办的“AI时代的文学创作与翻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两校同步举行。作为大会重要分会场,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于6月27日上午在文科楼1009会议室隆重举办了“非洲文学研究”高端学术论坛,汇聚国内外顶尖学者共话非洲文学的当代价值与发展路径。

论坛特邀南非著名作家兼剧作家、美国俄亥俄大学教授Zakes Mda,殖民与后殖民文学研究奠基人之一、牛津大学教授Elleke Boehmer教授,以及南非文学研究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蔡圣勤教授担任主旨发言人。南非西开普大学Carrol Clarkson与Hermann Wittenberg教授受邀参与自由讨论环节。本次论坛由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池利教授主持,兰州财经大学董亮教授,湖北工业大学白阳明、张培芳、黄麟斐、武端理、张培芳、胡忠青等六位博士教师主持与点评。来自两校的近百名师生现场参会,会场座无虚席,学术氛围浓厚。

外国语学院院长鲁修红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本次论坛汇聚了非洲文学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力量,为我院师生搭建了与世界对话的学术桥梁。”她特别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协同支持,并期待以此次合作为契机深化校际学术联动。

在主旨发言环节,三位专家从创作实践与理论研究双维度展开深度剖析:Zakes Mda以自身创作经验为切入点,生动阐释非洲小说与口头传统、视觉艺术的互文机制。他强调:“非洲文学的生命力正源于对本土文化基因的创造性转化。”

Elleke Boehmer系统梳理二十世纪中期至今非洲流散文学脉络,以Chinua Achebe、Ngũgĩwa Thiong'o、Chimamanda Ngozi Adichie等作家为例,揭示流散创作“根植非洲土壤、兼具世界视野”的双重属性。其研究指出,流散作家通过跨文化书写构建了独特的文学地理学。

蔡圣勤教授构建“大环境-小环境”分析框架,指出南非英语文学流散既是种族隔离历史下的被动选择,更是全球化语境中知识精英的主动突围。他特别强调:“经济政治转型与资本主义体系重构,共同塑造了南非文学的海外传播轨迹。”

在鲁修红主持的自由讨论环节,Carrol Clarkson教授聚焦“文学的跨学科研究”,Hermann Wittenberg教授聚焦“中国视角的非洲文学研究”。现场师生就“非洲文学的创作机制”“非洲文学的研究方法”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

论坛闭幕式上,鲁修红总结道:“此次高端论坛不仅呈现了非洲文学研究的国际前沿成果,更启发我们在AI技术冲击下重新思考文学的本质价值。”她表示,学院将以此为契机,加强“南非研究中心”建设,持续推动学术创新,产出高水平成果。

据介绍,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在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也为两校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学术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

责任编辑:秦钰雯
扫一扫分享本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