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里面长啥样?”“我长大了也想干这个!”2月18日,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少年科学院联合湖北工业大学芯片产业学院开展“芯火相传”科普实践活动,44名小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通过“理论讲解+场景体验+深度互动”的全链条科普模式,近距离感知芯片科技的魅力,感受中国“芯”力量。

芯片产业学院副院长马新国给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历史和学院建设的基本情况,在芯片制造工艺流程展板前,结合动态演示平台拆解芯片诞生全流程。“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工程师,更要培养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科学家,同学们以后一定能够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步了解了芯片的基础知识后,小学员们身着无尘服,怀揣着好奇与期待,踏入了真实的芯片生产环境,系统沉浸式体验微电子工艺试验室。学院教师手持晶圆模型,给大家讲解了芯片制造的精度和所需要仪器设备的具体功能。五年级学生谢子腾瞪大眼睛惊叹道:“原来光刻精度达到头发丝的万分之一!”
在镀膜区实物操作台,学生们轮流使用显微镜观察镀膜晶片。在芯片应用场景演示区,同学们围成一圈观看小车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芯片。附小教师吴婷婷感叹:“这种直观教学比课本描述震撼十倍。”

“为什么灯光是黄色的?”“这个玻璃箱子是干什么的?”“哪一个是光刻机?”……孩子们在光刻间实验室争先恐后举手提问。专家教授们针对学生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形象地跟孩子们认真介绍。当童真的提问碰撞前沿科技,一场关于创新传承的“芯”火接力正在实验室里悄然延续。
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德育副校长熊蕾为这次活动点赞:“学生们在实验室专注聆听讲解,主动踊跃提出问题,那股子认真劲和求知欲,就是开启孩子们科技大门的关键钥匙。”

学院党委书记石勇介绍:“科普活动通过‘科研重器可视化、理论知识场景化、思政教育情感化’的创新设计,构建起大中小学协同育人新范式。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就是为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播种新希望。”
据悉,近年来芯片产业学院积极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累计12000余人次走进实验室,推动群众走进科学、了解科学、崇尚科学;3800余名中小学生实地探索“芯”奥秘,激发了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引导更多青少年投身科学探索之路。
责任编辑:秦钰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