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湖北工业大学芯片产业学院教授姚育成收到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吴婷婷发来的一份特殊“礼物”——一组来自该校学生绘制的芯片主题手抄报。这些手抄报内容丰富、设计精美,稚嫩的笔触饱含着孩子们对芯片领域的探索热情。吴婷婷告诉姚育成:“孩子们让我代表他们谢谢湖工大的老师,是你们用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点燃了他们对芯片知识的好奇。”

一周前,湖北工业大学芯片产业学院迎来武汉理工大学附属小学少年科学院的44名小学员。姚育成等学院教师带领小学员们走进实验室,近距离感知芯片科技的魅力,感受中国“芯”力量。
“芯片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它在其中的作用,就好比发动机对汽车的作用。”姚育成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中国芯片产业的重要性,并在芯片制造工艺流程展板前,结合动态演示平台讲解了硅砂提纯、光刻技术、刻蚀工艺、封装芯片等芯片制造工艺流程。同学们聚精会神地聆听,不时提出问题,现场气氛热烈。

初步了解芯片的基础知识后,同学们身着无尘服踏入微电子工艺实验室,沉浸式体验真实的芯片生产环境。“为什么灯光是黄色的?”“这个圆形的薄片是什么?”芯片产业学院教师何超手持模型回答大家的疑惑:“它叫晶圆,是制造半导体器件的基础材料。光刻实验室里采用黄色灯光,主要是因为黄光灯能够有效减少芯片受到光线损伤的风险。”当童真的提问碰撞前沿科技,一场关于创新传承的“芯”火接力正在实验室里悄然延续。

在镀膜区实物操作台,同学们轮流使用显微镜,观察镀膜晶片上紧密排列的晶体管。在芯片应用场景演示区,同学们围成一圈观看运动控制芯片如何控制小车机器人精准完成转弯、加速、避障等动作。五年级学生谢子腾瞪大眼睛惊叹道:“这比课本里描述的还要震撼!”

芯片产业学院副院长马新国向同学们介绍,我国有全球最大的芯片产业市场,但是高端智能算力芯片“卡脖子”难题依然存在。目前我国芯片制造已经取得显著进展,当前最新技术能够达到7纳米的精度,但与国际最先进工艺仍有差距。“同学们要更加努力,相信你们一定能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欢迎大家来感受芯片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科学的种子,就是为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播种新希望。”芯片产业学院党委书记石勇介绍,该学院于2019年6月成立,是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2023年获批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成为首批电子信息产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专项行动计划实施单位。近年来学院积极开展各类科普宣传教育活动,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求知欲,引导更多青少年投身科学探索之路。截至目前,已累计有12000余人次走进实验室,其中包括3800余名中小学生。
通讯员:刘少文 秦钰雯
附链接:https://m.hbtv.com.cn/cmdetail/524981
责任编辑: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