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李涓 杨泽州 胡乃文
一张小小的纸张如何保存千百年?中华五千年璀璨文明的延续以何为媒?湖北工业大学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纸韵新生·文化传承”古籍保护实践队师生于7月9日起先后赴国家图书馆古籍馆、湖北省图书馆古籍馆、武汉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开启探索之旅,历时10余天,感受现代科技与传统手工的交融,发现专业之美,对话文化根脉守护者,理解传承之责任与使命。
走进位于北平图书馆旧址的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实验室,精密显微镜、纸张分析仪、纸浆补书机、大型纸张脱酸仪器等各种高科技设备琳琅满目让队员们大开眼界,原来古籍修复中的“含科量”这么高!10日上午,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古籍馆文献保护组副组长易晓辉老师介绍道,每一本古籍修复前需要制定详细的修复方案,精准的纸张材质、性能等科学数据至关重要,极大提升古籍修复效率。通过显微镜观察古籍纸张的纤维结构能判断纸张材质和破损情况;利用纸张分析仪器可以了解纸张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能,如何有效解决纸张酸化这一影响纸质文献保存寿命的最主要问题呢?易老师指向一台占地面积较大的设备向队员们介绍:“这是我们历时多年自主研发的‘纸质文献大批量整本脱酸一体化设备’,期间攻克多个难关,取得三项国家专利技术,一套可集中处理酸化严重的古籍,为其‘续命’。”
10多天里,实践队师生走访多位古籍保护修复工作者,聆听他们如何与古籍“结缘”,找寻守护文化根脉的答案。
“检测起步晚,大多依靠经验,但近些年取得许多进展,背后离不开科技进步与古籍工作者持续不断的研究。”回想起当初参与古籍修复工作时所遇难题,易晓辉老师十分感慨。几年来,团队不断从世界各地收集手工纸张样本和大量纤维原料,致力于探索纸的微观世界并将成果汇编成册,为更多古籍修复的分析与鉴别提供参考。在现场,易老师给队员们展示从全国各地采集的植物纤维样本,如数家珍,生动诠释了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11日上午,队员们来到湖北省图书馆,对话古籍修复师盛兰老师。修复古籍耗时长、任务重,修复一页常常就耗去一天的时间,但在盛老师看来,能够见证古籍焕发新生,再多困难都不算什么。对于各式各样的古籍修复用纸和天然染料,盛老师娓娓道来,并让队员们亲手触摸这些纸张,感受它们在不同厚度和质地下的独特魅力。作为新生代古籍修复师,武汉图书馆白玉芝老师则以自己从学生到传统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入行经历告诉队员们,坚守就是最好的回答。
制定修复计划、拆书、蘸取浆糊涂抹古籍破损处,取补纸覆盖拍打,使其与古籍完美贴合……15日上午,在武汉图书馆古籍修复中心老师们的指导下,队员们亲身体验修复古籍、传拓、装帧等工艺。“‘溜口’是为了连接加固开裂磨损的书口,通常选用与原书颜色和谐、纤维较长的薄皮纸。修复纸则需要选择与原书叶质地、帘纹、厚薄、颜色相近的手工纸,这样才能保证修复后的书叶看起来和谐美观。”白玉芝老师举起一本古籍给队员们详细讲解修复步骤。古籍修复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每一步操作都需要极大的耐心与细心,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稍有不慎就可能对古籍造成二次伤害。队员们跃跃欲试,全神贯注,当完成作品时,深刻体会到古籍保护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据悉,湖工大学子已持续两年聚焦古籍保护领域开展“专业+实践”。2023年7月,团队前往非遗馆亲身体验古法造纸工艺,访谈非遗传承人陈银翔老师,赴黄梅县图书馆调研当地古籍普查工作,而本次实践从古籍“摸清家底”转向古籍修复,感受古与今、科技与传统的交融。
责任编辑:陈诗璠
附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919413/2635520/0?w=1722058017212&tencentShare=1
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927749/2641728/0?w=1722735823622
责任编辑:陈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