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媒体聚焦
首页 > 媒体聚焦 > 正文

跃入一片新天地——记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湖北工学院

作者/摄影: 审稿: 出处: 点击量: 日期: 2011-11-03

跃入一片新天地——记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向高水平大学迈进的湖北工学院

文章出处: 作者: 发布时间:2011-11-03

在“九省通衙”的江城武汉,风景秀丽的武昌南湖之滨,位于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南湖高科技农业园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连接而成的科技开发大走廊的中心地带,有一方环境清幽、鸟语花香的净土。碧树掩映之中,坐落着一所充满现代化气息的高等学府,这就是在教育改革创新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正在向高水平省属重点工科大学迈进的湖北工学院。

服务经济大步跨越

湖北工学院是1985年由原湖北轻工学院和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作为当时湖北省惟一的省属工科重点院校,学校的总体规划、学科结构和专业设置,均按照适应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工科为主的多科性大学进行设计和布局。在“七五”、 “八五”、 “九五”连续三个五年计划中,学校被列入湖北省重点建设工程。 “十五”期间,学校又被列入湖北省地方骨干高校建设计划。

建校18年来,湖北工学院坚持立足湖北、面向基层、辐射全国,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近3万名急需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在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条战线,尤其是工业战线的各行业、各层次,都活跃着该校大批毕业生的身影。其中部分行业的企业负责人和技术骨干,基本上以该校毕业生为主。学校在实施科教兴鄂战略、促进湖北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成为湖北工学院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学校在重点建设和改革兴校中,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目前,学校设有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生物工程、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工程技术、商贸等8个学院,以及化学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工程、人文经济、数理、外国语等8个系(部)级教学单位,开办有33个本科专业,并建成19个硕士点,10个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工程实训中心,其中发酵工程学科在生物工程下游技术领域中,形成了鲜明特色,居华中地区领先地位,工艺美术设计学科是湖北省同类学科中惟一省级重点学科,检测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是原国家经委扶持的全国首办学科。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了博士学位授权单位整体条件省级评估。学校已由组建时在校生不足一千人、学科单一的学校,发展成为目前在校生逾万人、办学条件良好、学科门类齐全的一所以工科为主,文、理、经、管兼有的多科性省属重点高校。

进入新世纪以来,作为我国重要老工业基地的湖北,目前正处于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有重点地发展现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时期,亟需大批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的工程技术人才。植根于荆楚大地的湖北工学院,现有学科基本覆盖了湖北省传统支柱产业和正在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及新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并与省内各行业、各地市建立了牢固的合作关系,不仅承担着直接为湖北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培养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的重要任务,而且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培训基地之一,担负着为湖北省乃至全国培养“双师型”师资,扶助省属工科高校尤其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任务。今年,湖北省政府为推进该校产学研一体化,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将省属重点研究院所湖北省机电研究设计院整体并入学校,使其教学科研能力进一步增强。

多年来,湖北工学院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办学方向,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与合作,先后与清华、浙大、武大、华中科大、铁道部大桥局、东风汽车集团、中科院岩土研究所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建立了广泛联系,在联合培养师资和博士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合作。学校还与德国、英国、罗马尼亚、波兰、芬兰、新西兰等国家一些大学,在互派教师、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携手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合作。2001年,学校被湖北省政府确立为“中英.湖北职业教育与培训中心”,形成了开放办学的新格局。

目前,湖北工学院全体师生员工正以奋发图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和改革进取、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迎接学校更名为湖北工业大学。学校确立了改革与发展的新思路:“坚持三个面向,走改革兴校之路,稳步扩大办学规模,不断增强办学实力,大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坚持以工为主,文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协调发展;以教学为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实行产学研相结合;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当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坚持内涵发展为主,立足湖北,辐射全国,尽快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的省属重点工科大学。

人才培养显现特色

培养以工程应用型为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是湖北工学院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学校深化教育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步伐,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培养模式。

湖北工学院提出,以教学为中心,以本科教育为主,实现多层次、多规模、多形式办学,着力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对培养各类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办学体系。

学校实行对人才培养计划的整体优化: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以及突出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按大类培养,增强人才的适应性;立足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整合课程结构,优化课程体系;全面实施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精炼教学内容,减少课内教学时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湖北工学院坚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培养中国加入WT0后发展区域经济所需要的各类型人才的办学宗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的探索与实践,如为营造高素质创新人才成长环境,学校从今年起试办“3.5+2.5”学制的省级教学改革实验班,即本科—硕士连读实验班,从所录取的新生中,选拔具有一定学科特长的优秀生,按照“3.5+2.5”模式进行大类培养,实行完全学分制和部分课程双语教学,因材施教,鼓励冒尖,滚动培养,不拘一格地培养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进竞争机制,学校允许占一年级学生总数3%一5%的优秀学生,在进人第二学年时,第二次选择专业,即优秀生可以在学校公布的可选择范围内;按照自愿原则,重新选择专业。去年,经过学生自愿报名、遴选、公示,全院有79名优秀学生重新选择了专业。

十多年来,湖北工学院坚持在校内开展遴选优秀专科生升格为本科生的工作,为那些确有专长的专科生提供了升格学习的机会。在试点取得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学校逐步扩展到面向全省所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学校招收优秀专科生升格为本科生。今年全省有1100余名专科院校学生报考该校专升本,1/3以上的考生被录取。

为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宽知识面,逐步实现学科交叉渗透,培养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设立双学位制和主辅修制,并面向社会公开招收体育、艺术特长生,实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湖北工学院逐步形成人才培养特色,他们立足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注重人才培养的工程应用性、复合型和综合素质,以工程技术、现代管理科学和国际经营理念教育为主,强化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因材施教,加强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逐步构建各层次互通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譬如,针对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层次、多类型特点,学校在化工系试点,实行按科研设计、工程技术、技术管理等分类型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逐步与注册职业工程师接轨,达到培养注册职业工程师的规格要求。

教学改革制度创新

湖北工学院在《教学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教学内容。方法改革为重点,以管理模式改革为动力,以配套改革为保障.全面落实教学改革在学校各项改革中的核心地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其主要培养特点,结合学科建设以及专业结构的优化,推进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学校综合规划课程总体结构,根据本科学制和专业培养目标,从课程的模块化建设人手,推进课程体系的改革。公共基础模块在全校范围内,按一级学科大类打通;学科基础模块按二级学科大类的要求来组织,注重课程及教学内容的重组与更新;专业方向模块紧紧追踪专业前沿,安排特色课程,并针对毕业设计突出创造思维与方法的教学。

学校重视课程建设尤其是系列课程建设,加大经费投人,实行统一规划与阶段评估相结合,在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以及专业主干课程中,分批启动重点课程建设。已有11门课程被评为省级优质课程,77门课程被评为校级优质课程和校重点建设课程。

学校制订教材建设规划,增加教材建设基金,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组织专家、教授和骨干教师编写适用于本校、具有鲜明特色的系列教材,在部分专业编制适合本校教学实际的电子教材。学校还组织教师对现行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程进行重新审查,摒弃过专过深、内容陈旧、脱离实际和重复繁琐的成分,提炼精选出原理性、综合性和基础性的内容,充实增加现代的、利于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成分,扩大教学内容的信息量。

学校调整以课程为中心、以专业设置教研室和实验室的教学基本组织形式,积极推进课程结构与体系由过分强调学科系统性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实行按课群设计教学内容,按模块组织教学。选择有条件的部分课程试行双语教学,逐步推广到部分学科。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留出时间,精讲精炼教学内容,切实控制课程理论教学总时数,避免学生的课程学习负担过重。

近年来,学校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建设,已建成20个多媒体教室,还将建设拥有1000台计算机的校CAI和CAD中心,现已完成校园网二期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校园网的教育教学功能以及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功能。

学校加强了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利用加大学科建设投入的契机,重点建设8至10个校级重点实验室和2至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近年,学校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了3栋教学实验大楼近3.5万平方米,使实验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并适应培养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利用专款新建湖北省工程实训中心,新增数百台教学用微机和价值2000多万元的教学仪器设备,有效地提高了学生上机时数和实验课开出率,保证了实验教学效果。机械工程、信息工程等院系突破单个实验室对创新能力培养的局限,对学生开出综合实验课程。学校积极开展二级电工技能、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竞赛、计算机等级证书等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际动手能力。各院系还与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探索全方位、多渠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学校组织指导学生利用假期开展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服务社会,增长才干。

湖北工学院适应社会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大力推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在对部分院系下放学籍管理、运行管理等权限,调动二级学院教学积极性的同时,建立起一整套适合于混合型教学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的规章制度,逐步向校、学院、系三级教学管理模式转变。

学校不断完善学分制管理,从2000年起,全校推行绩点式“学年+学分”制教学管理,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程,学生能否毕业,取决于在规定时间内能否修满本专业毕业要求的总学分,能否获得学位,取决于其平均学分绩点。全校建立健全选课制度,实行教、考、评分离。

学校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强化教学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严格执行教学督导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情况通报制度、期中教学检查制度、考场巡视制度、考场情况登记填报制度、各级领导听课制度等一系列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开展包括学科、专业、课程、教风、学风等建设在内的教学基本建设评估,包括院系教学管理、教学资料展评在内的教学管理评估,包括课堂教学质量、实验教学质量、考试、实践环节质量等在内的教学过程评估,包括优秀教学成果奖、青年教师授课竞赛、教学质量十佳评比等在内的教学奖励评价。学校鼓励教师参与CAI课件及试题库展评、教研立项申报评定、课题评价验收等教学科研活动,使实施创新教育落在实处。1998年,学校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价。近年来,全校有20项教学研究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

随着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湖北工学院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欢迎。自1996年以来,该校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在湖北高校中一直名列前茅,考生填报湖北工学院第一志愿人数及录取分数线在湖北省第二批院校中名列榜首,艺术类专业招生报考、录取率高达25:1。近几年,学校生源已扩大到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多数省份招生录取分数线接近当地重点院校录取线,学校成为湖北省属高校中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两所本科院校之一,并自1993年开始参与武大、华中科大、东北大等5所全国重点高校若干学科的博士生培养工作。到目前为止,学校共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300余人,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好评。

(《中国教育报》2003年9月16日第4版)

责任编辑:
扫一扫分享本页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