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主页

新闻网
【湖北日报】加快引才育才留才用才步伐 湖工大高层次人才质量数量双提升
作者/摄影:党委宣传部  审稿:党委宣传部    出处:党委宣传部   日期: 23-12-18 11:50  

2023-12-18 08:59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通讯员 陈凌

“我们对优秀人才求贤若渴。今年以来通过个性化改革,引进了5名高层次人才,最快一周就办好了手续!”12月15日,湖北工业大学人事处处长付泽武介绍,在2023年“人才队伍建设年”,学校通过构建新机制、营造好氛围,进一步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从5年前全职国家级领军人才流失归零,到近4年引育国家级专家人才15人次,省级专家人才68人次,湖工大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卓有成效。该校科技特派员人数省属高校最多,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省域高校第一,这些人才为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积极贡献力量,同时也在实践中激发活力,迅速成长。

组织育人,让“青椒”不“青焦”

今年,湖工大“河湖健康智慧感知与生态修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土木建筑与环境学院院长肖衡林坦言,“2015年开始我们就已经从科研项目、研究方向及平台布局等多方面积极准备,其间通过有组织人才培养,真正让年轻人得到锻炼,逐步成才。”

高校青年教师被称为“青椒”,由于面临崭露头角机会少、成长通道窄等突出问题,往往是高校最焦虑的一批人。如何给他们增机会、挑大梁,肖衡林介绍,学院做法就是有组织、有目的、有步骤培育:入校3年内通过安排学术导师,制订发展规划,让他们站稳讲台、科研上路;接下来5年,从人财物和科研项目申报方面给予倾斜,同时配备校外高水平学术导师,带领他们融入更大学术圈和更高平台,将他们培养成具有国家级青年人才学术水平的拔尖人才;再通过7年左右时间,培养成为与国家级重点人才水平相当的领军人才。

同时,学院每年拨出6万-10万元经费支持青年拔尖教师开展科研工作,省级重点项目及成果奖励申报也尽量让年轻人牵头。肖衡林常以自己成长经历为例:入职前6年他每年都有三分之一以上时间呆在工地一线科研现场。“年轻时要多锻炼和磨砺,不给机会永远成长不起来,资深教授在大方向上做指点,把机会让给年轻人,大家团结协作,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才能得到快速提升。”

目前,学院拥有10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41项,牵头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工程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SCI、EI等收录论文434篇;授权发明专利302项;出版专著20部。

据了解,湖工大已构建科学有效的人才发展通道。在科研上,结合战略布局和学科重点发展方向,加快培育学校科技创新人才和团队,大力推进“学科—平台—团队”组团式、梯队式建设,实现人人有平台、人人进平台。在教学上,构建贯穿“青年教师→骨干教师→校级人才→省级人才→国家级人才”人才职业发展全过程、全周期的培养体系。

情感引人,精准高效“挖潜增效”

今年10月7日,学校举行2023年人才工作大会,新进高层次人才代表、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潘军华教授介绍了他被学校深深打动、最终选择湖工大的过程。

潘军华是结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专家。今年上半年,他回汉探亲访友,偶然的机会,受邀到学校生物工程与食品学院做学术报告,在与学院领导和教师的深入交流中,对学校和学院有了初步了解。在学校和学院领导与他的多次沟通洽谈过程中,潘军华被学校的诚意打动了。“我将尽我所能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同大家一起为学科建设的突破及学校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该院院长唐景峰作为高层次人才引进以来,学校尽力做好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用房保障、团队搭建等全方位服务。唐景峰也不负众望,助力学校“细胞调控与分子药物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功入选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基地汇集了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等13名外籍院士或知名专家,与该校一批科研骨干共同组成中外联合科研团队,近5年在权威期刊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200余篇,获国家级、省部级奖10余项,唐景峰入选国家级重大人才工程。

人才大战日趋激烈,以情引人的同时,学校调优引才配套政策,在一流学科建设学院设置“人才特区”,出台“人才汇聚工程”配套支持政策,赋予人才工作更大自主权。瞄准国内外学术前沿,追踪处在学术活跃期、年富力强的海内外基础学科创新人才,全职引进1名长江学者、1名哈佛大学归国特聘人才。

学校同时做好校内人才“挖潜增效”工作,继续实施“南湖学者”2.0计划,遴选出占教师总数16%的骨干教师进行三类岗位分层培育,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选任了一批国家级人才担任重点学院院长,充分发挥支撑、引领、带动作用,自主培育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人。强化产才融合用才,近年共派出682名“三百工程”教师、91名科技特派员、96名“科技副总”与湖北企业结对服务,已建省级中试基地5个,与地方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16家,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校企共建研发中心等75家,直接服务湖北企业超过2000家,做到全省地域全覆盖。

校党委书记彭育园表示,“学校党委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职责使命,把人才强校作为学校发展首要战略,引育大先生,确保人才增量;构建新机制,盘优人才存量;营造好氛围,激发人才潜量,为湖北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目前,该校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职称学历合理,高层次人才质量和数量双双提升。

附链接:https://news.hubeidaily.net/hbrbsharenew/news_detail/5/2069993/0/0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ad/content/202312/18/content_256593.html

责任编辑:党委宣传部  
[打印页面]  [关闭页面]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上一条:【极目新闻】未来的职教老师去调研,感叹“双师型教师太缺了”

下一条:【光明日报】湖北工业大学:将“生态包袱”变为“绿色财富”

 

教育部 | 科技部 | 湖北省教育厅 | 湖北省科技厅 | 人民网 | 新华网 | 科技日报 | 中国教育报 | 中国青年报 | 湖北日报

湖北工业大学宣传部主办  技术支持:西安博达软件